家住梅林的赵先生有点纳闷,自己隔老远对女朋友喊一句“想买车了”,当晚就在抖音上刷到路虎汽车广告。“玩抖音三年了,在我印象中好像以前没被推荐过汽车产品,感觉自己被‘窃听’了。”他疑惑地告诉深晚记者。
近日,央视315晚会曝光多个手机App存在用户隐私保护不当的问题,再次引起关于个人信息安全的关注。而对于一直传闻的“窃听”问题,目前并没有证据证明这个现象的真实性,但消费者普遍的“中招”又让人不得不怀疑背后存在隐情。
其实App“窃听”在技术上实现并不难,但是背后面临的法律风险和商业成本不支持公司去做这种冒险行为。而消费者反映的问题背后,更多的可能是一种“幸存者偏差”心理。
手机未禁止识别声音权限,那就有可能造成泄密。
“手机主要通过一种叫做加速度传感器的设备来识别用户的声音,而无论是安卓手机还是苹果手机,都没有禁止应用使用该传感器的权限开关。这也就意味着,只要App开发者愿意,通过加速度传感器偷听是完全可以实现的。同时,App要“窃听”造成两个问题:直接收集原始录音进行分析会产生明显的流量消耗;对语音进行处理提取关键字,也会让手机明显卡顿,而且耗电大增,这些问题很难不引起用户的注意。
但是只是提取关键词进行推送广告或产品还是很普遍的。用户不细心观察也很难发现,不然为何在交流时所说的一些信息,以及想要购买的东西为何会被推送出来,难道一切都只是刚刚好吗?